随着互联网金融以及AI技术的不断发展,不法分子的金融诈骗手段也在不断更换,其中“上网跨域”的网络金融诈骗日益成为犯罪分子的主要手段。

  网络金融诈骗犯罪的主要特点:

  网络金融诈骗犯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利用网络专门知识,以计算机为工具所实施的金融诈骗犯罪,是金融诈骗犯罪与网络犯罪的一种复合形式。要想在实践中识别网络金融诈骗,防范危险,就必须了解网络金融诈骗是什么,网络金融诈骗犯罪与其他犯罪相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。

  网络金融犯罪表现形式:

  1.上网跨域特点明显。不法分子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推介、归集资金,风险蔓延更快,涉及区域更广,案件处置更难,社会危害更大。2018年新发互联网集资案件数占比30%,涉案金额和人数分别占到69%和86%。

  2.集资手法翻新升级。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等旗号,利用新型经济领域的热门概念进行炒作宣传,组织结构愈加严密,专业化、职业化特点突出,欺骗性、迷惑性更强。

  3.非法入侵网上银行信息系统。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黑客软件、病毒、木马程序等技术手段,攻击网上银行、证券信息系统和个人主机,改变数据,盗取银行资金,操纵股票价格,危害极大。

  4.利用“网络钓鱼”的方式。目前,一些不法分子利用“网络钓鱼”犯罪手法发布虚假信息,建立假冒的银行、证券网站,骗取用户账号、密码实施盗窃,或大量发送携带木马病毒的电子邮件,截取用户账号和密码,进而窃取受害人资金,对网上金融安全构成极大威胁。

  网络金融诈骗犯罪的防范对策:

  1.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,设置包含字母、数字或符号的复杂网络金融专用密码,并定期修改。

  2.银行卡用户发现账户余额变动时,如遇不明来电可选择挂断后再主动拨打(不要回拨)金融机构官方客服或者到网点进行确认。

  3.如接到自称是社保局、银行或公安局、检察院等工作人员的(语音)电话、手机短信时应提高警惕,不要轻易透露个人资料或银行存款情况。

  4.当接到类似退款电话时,一定要冷静分析,向相关部门咨询核实或者拨打官方客服电话、登录官方网站,切不可麻痹大意、盲目轻信。

  5.遇到冒充微信、QQ好友时,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,警惕任何人发送的汇款信息,确保微信、QQ为本人使用,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或视频对话的方式,验证好友真伪,以避免遭受财产损失。

  6.不要随便抢陌生人发的红包,以免被不法分子获取银行卡密码等信息。